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

领导人翻译怪癖:苏联翻译必带《花花公子》

领导人之间会谈和外事活动,总是有“中间人”。他们很少被注意,但其作用非常重要,他们就是翻译。他们的人生故事,充满着传奇色彩。

环球人物杂志刊载 在与中国的交往中,澳大利亚政治家陆克文有个独特的优势:精通中文。不久前,他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谈到,中外交往“常常是翻译问题让我们错过了彼此”。比如,中国有个成语“韬光养晦”,翻译成英语是要隐藏力量、逐步发展,这让其它一些国家感到紧张。其实,“韬光养晦”来自中国的哲学观念,意思是要用很长时间培养自己的能力,并没有威胁之意。陆克文在6月26日战胜吉拉德,再次当选澳执政党工党党魁,并重新出任该国总理。他的中文又有了用武之地。不过,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中,像他这样精通外语的毕竟是少数,即使懂外语的领导人,也无法像用母语一样清晰表达所思所想。所以,领导人之间会谈和外事活动,总是有“中间人”。他们很少被注意,但其作用非常重要,他们就是翻译。他们的人生故事,充满着传奇色彩。苏联翻译爱带《花花公子》苏联时代的“第一翻译” 苏霍德列夫如今早已退休。他舒服地坐在莫斯科郊区的家中,谈起自己的职业选择,口气里透着自豪:“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,你拉近了人们的距离,使交流变成可能。”从赫鲁晓夫会见艾森豪威尔,到戈尔巴乔夫会晤里根,整整30年,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总统会面时,身边站着的永远是面目清秀、又高又瘦的苏霍德列夫。他参加过的峰会、经历过的风雨比谁都多。他最后被派往美国,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助理,并以公使头衔退休。苏霍德列夫在伦敦长大,父亲是军方情报人员,母亲在苏联驻英贸易代办处工作。白天母亲上班去了,小苏霍德列夫就噔噔噔地跑上楼,到楼上的邮递员叔叔家玩。“正是那对英国夫妇让我学会了英式礼仪,使我受益终身。”他8岁到苏联使馆学校读书,小小年纪就为老师当起了翻译。“从那时起,我就坚信长大后我会成为口译员,而且会做得特别好。这个信念我一生都没动摇过。”12岁,他回到莫斯科,一路坦途,从外语学院毕业后进了外交部翻译局,经常出入克里姆林宫,成了赫鲁晓夫的贴身翻译。那时,他的头脑“就像高速运转的电脑,反应时间不能超过一秒”。为赫鲁晓夫当翻译很让他头疼。赫鲁晓夫总是读了稿子的开头,就扔下稿子开始自由发挥,还总说些很难翻译的俗语、土话,言辞也很粗鲁,称美国工会领导人为“跟屁虫”,威胁西方“我们要把你们埋了”,这都让苏霍德列夫非常尴尬,不知如何翻译。赫鲁晓夫喜欢长篇大论,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,苏霍德列夫要翻译,还要记录谈话要点。1962年,赫鲁晓夫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,苏霍德列夫忙了整整一天一夜。比起赫鲁晓夫的“豪放”,勃列日涅夫则太拘谨,离了文稿就说不出话。1979年,他参加苏美首脑会晤。苏霍德列夫根据美方可能提出的问题,为他准备了长短两种答案。对方提出了一个小问题,苏霍德列夫将便条纸上的长答案划掉后,把纸塞给他。没想到,他读到被划掉的部分,突然转头问:“剩下的部分不用读了吗?”全场大笑,苏霍德列夫也很尴尬。作为头号翻译,苏霍德列夫常随领导人出国。每次去西方国家,他都会偷带几本《花花公子》杂志回来。在当时的苏联,这算是黄色书刊,但他喜欢杂志中那些有趣的随笔。有时,他并不赞同领导人的说法。有一次,赫鲁晓夫在出访美国时说,苏联人对车子、房子一点兴趣也没有,苏霍德列夫一面翻译,一面在心里说:“我想有车,我想有房。”尼日利亚翻译拒绝小布什领导人的翻译要求极高,许多国家有专门机构选拔人才。美国国务院下设的语言服务翻译局为总统等政要提供翻译服务,筛选人才时除了要考察语言能力外,还要了解时政、军事、地理、财经、科技等各方面知识,并且要在同声传译室内翻译两大段文章才能过关。为俄罗斯领导人服务的俄外交部语言保障司口译处有20多位翻译,都受过良好的语言教育,有的曾派到联合国工作过,不少人读书时就被外交部看中。也有的国家,领导人的翻译是自由职业者。尼日利亚的穆伊瓦就是如此。从1973年开始,他服务过的领导人包括曼德拉、克林顿、卡特等。他会说5种语言,这在当地极其罕见。而他学外语事出偶然。1969年,他父亲把他送去法国学医。“在准备报考医学院时,我突然想起自己晕血,看到血就会吐,怎么学医呢?”穆伊瓦开始琢磨今后能干什么。有一天,他住的旅馆里来了个孕妇,百无聊赖的他上前攀谈。“我告诉她我正在学法语,但对前途感到很迷茫。她突然说‘你为什么不当翻译?’我愣住了,我从来没想到过这个。”他因此豁然开朗,此后苦学外语,自学了西班牙语、德语等。精通几国语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。他去过50多个国家,总是住最好的酒店,收入也不错,口译员的报酬是“每6小时不少于500美元”。“这个工作很耗费精力,而且没法‘混’。即使听众不懂原文,他们也能听出你翻得好不好。整个尼日利亚成功的口译员不到50个。”但是,“你能与国家元首坐在一起,吃饭聊天,他们在尴尬时寻求你的帮助,你还能目睹政治风云变化”,这都是让他喜欢之处。但当翻译也有为难时。“即使那个政客在胡说八道,你也必须忠实地译出来,口气还得让人信服,这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如果有人在大白天说现在是午夜,我不能抬头看看天,心想‘这是个疯子’。”不过,他也有最后的手段:拒绝。“过去40年里,我为1000多位领导人当过翻译。但当我受邀为小布什当翻译时,我拒绝了。我不喜欢他的暴力个性。”为克林顿奔走的阿语翻译有些翻译在某一领域最后成了专家,甚至总统也会倚重他们。2000年7月,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斡旋巴以和谈。他派出自己的阿拉伯语翻译贾迈勒去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,希望说服后者接受自己的和平计划。克林顿说:“贾迈勒了解中东局势,阿拉法特也喜欢他。他与阿拉法特的私交无比珍贵。”那次谈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,一直是贾迈勒在说,阿拉法特认真地听。“我告诉他,一切都在他手中,如果他放弃这次历史性的机会,天知道下一次机会来临时,巴勒斯坦还能剩下多少领土。”虽然最后阿拉法特拒绝了贾迈勒,但这件事本身,已让贾迈勒在中东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。贾迈勒是埃及人,上世纪70年代移民[微博]美国。在担任翻译的10多年里,他见证了一次次中东危机。1991年,海湾战争一触即发。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克带着贾迈勒飞往日内瓦,向伊拉克使者下达最后通牒。那次会谈长达6个小时,贝克交给对方一封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亲笔信。贾迈勒回忆: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重要的会议,非常紧张,也很害怕。萨达姆的使者读信时手一直在抖。他看完信后站起来说,这不是外交语言,是赤裸裸的威胁。”贝克厉声喝道,如果伊拉克不从科威特撤军,就会被撵出去,而伊拉克军队会被“打回石器时代”。贾迈勒翻译时,听得胆战心惊,“事实上,我一直在发抖”。后来,贾迈勒成了中东问题专家,克林顿、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曾就有关问题咨询过他。2003年,他陪小布什去埃及参加一次峰会,会场在沙漠地区,条件简陋,他临时搭建的同声传译室被设置在室外,气温高达46摄氏度。他在小屋里翻译了一个多小时。“我穿了西装,打着领带,感觉快昏厥了。”当他从屋内出来后,全身被汗水浸湿。小布什走过来,拿一块湿毛巾帮他擦去额头的汗水。这一幕被白宫摄影师拍下,传为佳话。如今,贾迈勒已经退休,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,他在中东的人脉成了他的最大财富,他的第一个客户是埃克森美孚公司。萨科齐的知心女翻译翻译们长期与领导人一起工作,往往也会建立友情。曾为3位法国总统当了20多年翻译的阿曼达就是如此。阿曼达出生在英国,父亲是位语言学家。他把4个孩子送去学不同的语言,大儿子学德语,大女儿学西班牙语,二女儿阿曼达学法语,而小女儿学英语。他在家中定下规矩,孩子们可以选择说一种自己喜欢的语言,但不能夹杂着说。这样,几个孩子都精通了多种语言。为研究语言,他曾半夜把阿曼达摇醒,大声说“着火了”,看她会选择什么语言回应,因为人从熟睡中惊醒后,脱口而出的语言就是最熟悉的语言。他很早就认定,口译员这一职业适合女儿,既优雅又收入不菲。阿曼达尝试过多种工作,最终发现父亲的选择是正确的。能讲流利的多种语言,让阿曼达有了特殊的优势。当上总统的翻译后,她服务的第一位总统是密特朗。在阿曼达记忆中,“他非常聪明,从不泄露任何东西,你根本无法知道他在想什么。直到现在,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懂不懂英语。”多年来只有一次,密特朗在她面前干巴巴地“幽默”了一下。那次,密特朗在晚上10点把她叫进办公室,翻译他与老布什的通话。当时,屋内只有他们两人。“我有点害怕。但我没想到还有更可怕的事。”阿曼达戴上耳机开始翻译,却听不清,当时的电话机也无法调节音量。正在此时,密特朗养的一只黑色拉布拉多犬扑向她,爪子抓住她的肩膀,将耳机也扯下来了。密特朗一言不发,面无表情地看着她。阿曼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,拿起耳机勉强翻完了整个谈话。她正要转身离开,密特朗叫住她让她坐下,说:“你叫什么?”“阿曼达。”“啊,山羊的名字!”密特朗说。阿曼达本来就有气,脱口而出:“你胡说什么!”密特朗干笑着说:“我小时候,妈妈在我睡觉前总给我讲一个故事,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只叫‘阿曼达’的公羊,所以我一直认为那是羊的名字。”后来阿曼达回过味来,意识到密特朗是在“套近乎”,婉转地表达了抱歉之意。相比之下,希拉克要友善得多。有一次,阿曼达带着自己7岁的教女逛街,突然接到电话要赶回去做翻译。匆忙间,她只好把教女也带进了爱丽舍宫,让她待在隔壁小屋。工作结束后,希拉克看见这个小姑娘,得知那天是她生日,立刻招来自己的摄影师,让小女孩在总统办公室摄影留念。工作人员进来提醒他,有客人要到了,希拉克说:“别急。这对这个小姑娘来说很重要。”在举办宴会时,希拉克为了让阿曼达有时间吃几口,曾经对客人们说:“现在请大家都不要说话。”有一次,阿曼达坐在希拉克身后为他翻译,希拉克把一片面包从肩膀处递给阿曼达。同桌的一位外国领导人觉得很感动,也想起了自己饿着肚子的翻译,可他手边没有面包,就端起碗汤递给身后的翻译。可怜的翻译喝也不是放也不是,只好端着汤继续翻译。总统的关心固然令阿曼达感动,但她更看重的是总统的尊重。“萨科齐非常信任我,这对一个总统来说是很难得的。有时,参加会谈的其他领导人心有疑虑、希望我离开,他会很坚定地说:‘她是自己人,很可靠’。”两人长期合作,她甚至能猜到他的思路。有一次,萨科齐与奥巴马会谈,阿曼达不停地翻译,突然意识到自己把萨科齐还没说出的话都“译”了。萨科齐停下来看了她一眼,对奥巴马说:“阿曼达把我没说完的话都译了,你看这样行不行,下次我们会谈时,她来说,我来译。”奥巴马哈哈大笑,阿曼达也有点不好意思。她自然明白,称职的翻译应该忠实地传递领导人的原意,不多说一句话。但能猜到领导人的内心所想,这其实也体现出作为翻译的更高境界。相关图集>>领导人身边的翻译官

/42

|

微博0

教育频道  |  查看图集  |

姚雯敏

随习近平出访拉美翻译姚雯敏

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出访拉美时,姚雯敏随行翻译,她毕业于广外外校(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),是外交部国家级女翻译,2007年起她在外交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司工作,曾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服务。

彭丽媛赴韩翻译杨梅

跟随习近平和彭丽媛出访韩国的朝语翻译杨梅在网上受到追捧,1989年出生的杨梅是临沂姑娘,2007年从临沂一中毕业后,先后考入山东大学、对外经贸大学学习朝鲜语,去年考入外交部工作。

“翻译一哥”孙宁

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首次出访,孙宁就曾跟随担任翻译。孙宁最初被广泛熟知,是在今年两会时,他以总理翻译的身份出现。2012年2月,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,孙宁就已是随行翻译了。

“翻译一哥”孙宁

李克强在回答问题时生动的比喻让人印象十分深刻。如何把这些独具汉语韵味语言,很自然地翻译成英语,对于任何翻译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比如在被问及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时,李克强回答“改革贵在行动,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。”孙宁在翻译这里时巧妙地借用了英语“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”的习惯说法,外国人一下子就能领会李克强想要表达的态度和决心。

“翻译一哥”孙宁

孙宁在为李克强总理做翻译的时候,操着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,语速平缓,口齿清晰,翻译准确。值得注意的是他每次翻译完李克强的回答后,都会帮李礼貌性地补充一句:“Thank you”。媒体也注意到这个细节:李克强笑着对孙宁说:“你代我把Thank you给说完了。”因而孙宁因总理记者会一炮走红。

1999年,庆祝南京解放50周年青年升国旗仪式上,孙宁(前排右数第六位)与同学们的合影。

外表老成的孙宁其实是“80后”。他于1981年出生在南京。2003年8月,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,次年9月公派赴英国留学。孙宁在翻译室工作期间主要为时任外长的杨洁篪担任翻译。

倪程(中)走在习近平身后

在墨西哥,“习大大”身边出现了一张新鲜的帅哥面孔。很多南通中学的校友们一眼就认出:“那个翻译不是我们学校的倪程嘛!”

高志凯

1986年,邓小平会见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,高志凯(左三)任翻译。1978年2月,他走进苏州大学外语系时刚满16岁,是全班最小的学生。

傅莹(右二)担任翻译。

图为1984年12月19日,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。邓小平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。

傅莹

1973年,傅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,毕业后进入外交部。1998年11月,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,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,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。 2013年3月4日,傅莹迎来一个新角色——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。

施燕华曾担任邓小平英文翻译

1939年12月出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宁波。施燕华的父母共生育了9个儿女,她在家中是老六。现任外交部外语专家,原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,中国翻译协会外事翻译委员会主任。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美国的外交官,长期从事担任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口译

施燕华近照

她的丈夫即是大名鼎鼎的外交官吴建民,两人于1967年结为伉俪。

周恩来翻译唐闻生。

唐闻生

1943年3月生于美国纽约,广东恩平人,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之女。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5年4月参加工作,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毕业,大学学历,译审。早年侨居美国。

毛泽东翻译:吴莉莉。

大学毕业后,吴莉莉去美国留学,认识了海伦。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她回国参加抗日,就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。

毛泽东周恩来身旁的唐闻生

章含之

毛泽东建国后的翻译:章含之。图右为章含之。

章含之

上世纪70年代,章含之亲历了中美建交、尼克松访华和“上海公报”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。在1971年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,章参与了接待工作,当时确定下尼克松访华的事。尼克松称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。尼克松的表扬影响很大。

费胜潮

费胜潮,1996年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,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处长,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。有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,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一个问题,翻译起来并不难,费胜潮脱口而出,但全场大笑,领导人也笑了。费胜潮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。  评价:经验丰富,记录快速,翻译流利

戴庆利

戴庆利,1996年到外交部工作。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。在2006年的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担任翻译任务,出色的表现使她声名大振,“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”。  评价:练就扎实基本功,口语和听力出色

雷宁

雷宁,中国外交部高级翻译,外交部翻译室培训处处长。雷宁经常要随领导人出访,最多的纪录是一年出去140天。从事外交翻译工作15年,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做翻译40多次,积累了大量外交翻译实践经验。  评价:外表沉静,现场反应机敏

张璐

外交学院1996级国际法系学生,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,有着丰富的高翻经验,是胡锦涛、温家宝的首席翻译。2011年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上,因现场流利地翻译古诗词,受众人追捧。

张璐

2011年两会记者会上,张璐现场流利地巧译温总理引用的古诗词,受到众人追捧,走红网络。

张璐

在翻译行家看来,张璐的古诗词翻译达到了“信、达、雅”的标准。比如,温总理曾引用《离骚》的名句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,张璐巧妙地译为“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,I’d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。”(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,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)。

张璐

古汉语中“九”泛指“多”,张璐译为“thousand times(一千次)”非常准确。

张璐

美女翻译张璐出生于1977年,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毕业后,曾在伦敦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且拿到了硕士学位。

张璐

2012年3月5日举办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,美女翻译姚梦瑶现场翻译娴熟淡定,其小清新范儿为媒体捕捉,成为两会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
张璐

有才能、有胆量,才敢在庄严的会议上、紧张的翻译工作中面不改色,谈笑风生。

张璐

张璐曾是胡锦涛、温家宝的首席翻译,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一,外界普遍赞赏她反应敏捷、举止优雅。

张璐

张璐

张京

2013年两会上“新鲜出炉”的这位美女翻译,从相貌上来看,与前辈们相比,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虽然她不苟言笑,但这份冰冷的外形却刚好令她看起来和明星赵薇神似。这张明星脸,也吸引了媒体对她的真实身份进行了一番研究。

张京

此位美女翻译,名叫张京,毕业于外交学院,是很多搞外交专业小辈的学姐,由于在学校里一直出色,所以,很多外交学院的同学都尊称张京为“牛掰学姐”。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张京生活照

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

悦图推荐

英奢侈高中毕业舞会 悍马直升机助阵

"英语公益课"为爱集结 俞敏洪等为徐敏送祝福

冰桶挑战明星大佬为慈善湿身

本文来源:环球人物

责任编辑:

分享到: